水稻赤枯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方法(赤枯病最有效治疗方法)

时间:2024-04-01 09:50:18

受害植株矮小,分蘖少且小,上部直叶与茎的夹角较小。分蘖期,叶子上出现面包屑状的褐色斑点。以后斑点增多、扩大,叶子逐渐变成黄褐色,从叶基部枯死。病害严重时,田里的稻叶就像被火烧焦了一样。拔起病株,可见根部老化,呈红褐色,柔软无弹性,有的变黑腐烂,白色根极细小。

水稻赤枯病危害

水稻白叶枯病又称锈病,阴雨天气如果田间水肥管理不当,极易发生水稻白叶枯病。

一旦发生该病,会造成水稻幼苗出叶缓慢,分蘖缓慢或不分蘖,株形丛生,根系发育不良,叶片功能受损,导致水稻后期早衰,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。水稻的开发。

一般减产10%-20%,严重时可达30%以上。病害一般发生在水稻分蘖初期,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。

水稻赤枯病发病有哪些典型症状

1.受害植株矮小,分蘖少而小,上部叶片平直,茎与茎间角度小。

2、水稻进入分蘖期后,老叶上出现小褐色斑点或短条纹,边缘不明显,并沿叶缘自叶尖向下出现焦焦现象。

3、分蘖期叶片上出现碎片状褐色斑点。随后,斑点增多并扩大。大部分叶子逐渐变成黄棕色并从叶基部枯死。病害严重时,整个田地里的稻叶就像被火烧焦了一样。拔起病株,可见根部老化,呈红褐色,柔软无弹性,有的变黑腐烂,白色根极细小。

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

1.土壤缺钾型

该病的发生是因为土壤本身速效钾含量较低,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要。该类型多发生在浅层沙土田、漏水田和红黄土稻田。

该病常在水稻播种后十几天开始发生。发病初期,水稻植株叶片略呈深绿色,叶片狭长而柔软,基部叶片从叶尖向叶缘两侧逐渐变黄或褐色。根毛少且容易脱落。

2.植物中毒型

该病的发生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二价铁、硫化氢等还原性化学物质,毒害水稻根系,降低其活力。这种类型多发生在泥田深、长期深水灌溉、通风不良和施用未熟有机肥过多的地方。

此类大田稻苗定植后返青困难,或返青后稻苗直立,几乎无分蘖,叶尖先下翻,叶中脉外围变黄,出现红棕色黑点,甚至腐烂,类似臭鸡蛋。气味。

3.低温诱导型

该病的发生是因为长期低温多雨,影响水稻根系发育,导致吸收肥料的能力下降。此型多发生在阴雨天气或水稻生长初期的雨季。它大面积同时发生,但严重程度有轻有重。

低温条件下,植株上部叶片变淡黄色,叶片上出现许多棕色针状斑点。下部老叶初变成黄绿色或浅棕色,随后根部显得柔软,弹性较差,白色也较差。而且瘦。

此外,秧苗过深、施用偏氮肥、稻田长期积水等都会加剧水稻枯萎病的发生。

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

(1)对于已发病、症状明显的田块,宜排水、轻干田块,采取干、湿、湿为主的管理方式,增加土壤通透性,促进新根形成。

(2)及时追施硫酸钾或氯化钾4-6公斤/亩。缺锌时追施硫酸锌2kg/亩。

(3)还可在叶片上喷施0.2%-0.3%硫酸锌或0.2%硫酸钾、磷酸二氢钾及植物营养调节剂,促进水稻生长恢复。

(4)秸秆未妥善还田的,在未完全腐烂的田块每亩施生石灰50公斤,加速腐熟。
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