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丝虫一生可发生多次,可达6代。因此,能否控制第1代至第3代害虫是防治心丝虫的关键。因此,适时用药非常重要,尤其是苗期和心叶后期。大号时期一定要注意预防。杀虫剂+杀菌剂一起喷洒,可达到一防两减的效果。每年这个时候,出售玉米种子时,大多数人关注的是玉米的产量和抗倒伏能力,很少有人关心它是否抗病虫害。
事实上,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螟的抵抗力不同。例如,玉米秆上的毛又长又密的品种,受玉米螟危害的可能性较小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,同等条件下不喷农药,他的玉米螟虫危害少,而我的玉米螟虫危害多的原因之一。
玉米螟,又称玉米螟,是玉米的主要害虫。它的食性多种多样,可见于玉米、高粱、小米等农作物中,在生姜等农作物上也称姜螟。
:
当你发现玉米展开的心叶上有一排排整齐的孔洞时,这就是被玉米螟幼虫蛀了的结果。
玉米抽穗时,螟虫的幼虫钻入顶穗内造成危害,导致花穗从基部折断。果穗出现时,幼虫移至果穗处啃食花丝和幼苞叶,并钻入果穗内啃食嫩粒。
有的幼虫会钻进玉米杆里咬住,导致玉米在风中折断。
受心丝虫影响的玉米植株出现籽粒不完整、缺粒、枯粒、甚至无粒等现象,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。
:
我们有时会感觉今年玉米螟比去年少,去年比去年多,或者去年玉米螟比前年少,今年比前年多等等,这是什么意思?
玉米心丝虫的发生与昆虫种群基数、温湿度、天敌数量、品种等有关。
玉米螟幼虫在玉米秆、玉米芯中越冬,有的还在田边杂草秆中越冬。如果去年疫情严重,防控不彻底,今年就有大爆发的风险。
但是否会发生,还要看今年的气温和湿度是否合适。
玉米螟适应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,主要发生在6-9月。
今年我觉得这里会出现高发趋势,因为今年我们地区比较潮湿,平均气温也不是太高,有利于心丝虫的发育。
就玉米品种而言,玉米本身会产生一种抗蛀心虫的物质,但不同品种的含量不同,因此抗性差异很大。
有些玉米品种的幼虫刚孵化出来,咬住这种物质含量高的玉米叶子时就会死亡,虫口密度也会大大降低。所以,种植这种玉米的人都会觉得心丝虫危害很大。很少,不过他家这种品种并不多。
此外,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,毛较多的玉米品种中心丝虫较少。这是因为成年甲虫不喜欢在有毛的玉米品种上产卵,因此心丝虫较少。也许是因为害怕被抓伤吧?
至于天敌有多少,我就不知道了,没关注过。
:
一、消灭越冬幼虫
玉米螟幼虫大多在田间玉米秆、玉米芯内和苍耳秆中部越冬。注意清除田边的玉米秆和高硬杂草,并焚烧或滞留肥料,减少越冬害虫数量。基数。
二是苗期、心叶后期、喇叭口期防治。
玉米螟第一代发生在六月份,此时是玉米的苗期。第二代、第三代虫害发生在7月至8月中旬,此时是玉米心叶的末期。
玉米苗期与叶蛾、蚜虫、蓟马等防治结合进行。7-8月,夏玉米心叶末,看到花叶和叶面后,进行防治。螟虫蛀孔,夏秋玉米吐丝期,出现丝损伤症状时,应进行防治。
其实控制螟虫卵是非常困难的。没有好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蛋壳杀死它们。防治蛀虫最好在幼虫孵化后、蛀虫发生前进行。
三、药物的选择
以前我们都是把颗粒撒到心叶里杀灭,或者把药倒在茎里。现在我们很少这样做了,基本上都是喷农药来防治。
可选药水有:
多杀菌素、氯虫苯甲酰胺、甲维菌素、茚虫威、苏云金芽孢杆菌、虱螨脲、溴酰噻虫嗪、高效氯氰菊酯、硼氮菌、白僵菌等,还可以添加一些吡虫啉等,对蓟马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。
对于玉米螟的防治,一定要注意早期发现,不要让蛀虫进入秸秆,然后将玉米螟控制在穗内,否则就很难处理。
心丝虫一生可发生多次,最多可达6代。因此,防治心丝虫的关键是能否控制13代害虫。
因此,适时使用农药非常重要。苗期、心叶期末期,特别是喇叭期,必须注意预防。杀虫剂+杀菌剂可以达到一防两减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