杀菌剂打多了会不会形成药害(杀菌剂使用注意事项)

时间:2024-03-31 04:23:47

使用杀菌剂时,必须遵循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的原则,使用对症药物,科学使用杀菌剂,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,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预防药害的关键在于科学、正确掌握农药的使用。使用农药前,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。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或多或少会受到真菌、细菌、病毒、线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。

除了加强田间管理外,农民还需要使用化学物质来防护、治疗和消灭疾病。抑制和毒害病原微生物的物质是杀菌剂。

杀菌剂具有杀菌、抑菌作用,其作用机制主要分为抑制或干扰病原能量的产生;抑制或干扰病原体的生物合成;以及对病原体的间接影响。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类型。

杀菌剂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,也就是说,要有一定的禁忌。

第一,注意使用方法

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,包括喷雾、喷粉、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。

在喷粉方法中,应注意杀菌剂的质量,如松散、超细、有露水时喷粉有利于粘附。喷雾法使用的杀菌剂主要有乳油、可湿性粉剂、液体、水分散粒剂、混悬剂等。

有些杀菌剂只能作为喷雾剂使用,不能用于土壤处理等,这一点要区分清楚,并阅读使用说明。

第二,注意水质,温度等因素

配药所用的水最好是软水。硬水不仅会降低药效,还会对农作物造成药害。优选河水、湖水、河水等。

温度越高,叶片气孔张开得越大,喷药后杀菌剂更容易侵入作物,造成药害。同时,高温容易促进药品的分解和农药有效成分的挥发,也容易导致人员中毒。

高温季节,病害也多从叶背和下部叶的气孔侵入,同时传播速度和对农药的抗性也会增强。

因此,在高温季节使用杀菌剂时,要根据病害的危害特点,合理确定喷药部位,掌握最佳喷药时机,并注意检查杀菌剂的药效,及时更换杀菌剂。适当提高防治效果。

大多数杀菌剂的适宜使用温度为20-30。如果温度太低,不利于药物发挥功效。温度过高,会促进药物分解,残效期短。

第三,合理混配

药物有酸性和碱性。混合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伤害的风险。因此,混合时应小心谨慎。

发生酸碱反应的药剂不能混用,并避免与含金属离子的农药混用,如甲基托布津等,可与铜离子络合而失效。

除铜制剂外,与其他含有重金属离子如铁、锌、锰等制剂混合时应特别小心。

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均为碱性,不能混用,否则会生成有害的硫化铜,增加铜离子的药害。

第四,注意杀菌剂的特性

杀菌剂具有保护性、治疗性和根除性。杀菌剂分为真菌类、细菌类、病毒类、线虫类等。

保护性杀菌剂只能在病害接触作物或侵入之前使用,以保护植物免受侵染,如波尔多液、代森锰锌、代森锰锌、百菌清等。

当农作物受到感染时,必须使用治疗性杀菌剂来消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体。作物不能耐受根除性杀菌剂,因此主要用于作物休眠期或幼苗处理。

那么就要区分作物是由细菌性病害、真菌性病害、病毒性病害、线虫病等引起的,从而选择正确的杀菌剂。

在选择杀菌剂时要注意以上几点,这也是我们使用杀菌剂时的禁忌。

杀菌药会产生药害吗

农作物是农药的保护对象。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,称为药害。造成农作物药害的主要原因有:

1. 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对某些类型的植物不安全

例如,苹果、梨等在幼果期使用波尔多液时容易产生药害。豆科作物对锝更为敏感。

2. 技术使用不当

这是药害的主要原因。例如浓度过高、湿度过高、土壤性质、喷药时漂移等。

例如,波尔多液在雾天或露水过多时使用,容易产生药害。贫瘠土地上的农作物生长势弱,抗逆性差。用杀菌剂处理土壤或喷洒杀菌剂,容易引起药害。

又如黄瓜,很容易受到漂流药物的损害。幼叶扭曲变脆,怀疑叶片感染了病毒病。

3、植物因素

不同的植物对农药的抵抗力不同。一般来说,禾本科、蔷薇科、十字花科、茄科等作物对农药的抵抗力较强,而瓜类、葫芦科、豆类、核果类等作物则容易产生药害。

各种花卉在花期对农药敏感,所以要谨慎使用。同一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,对农药的抗性也不同。一般萌芽期、苗期、开花期、抽穗期、幼叶期、幼果期对药物比较敏感,容易产生药害。

有些作物对某些农药敏感,容易产生植物毒性。例如,卷心菜对波尔多液等含铜制剂敏感,豆类对敌敌畏敏感。误用可能会引起植物毒性。

4、农药制剂性能差

比如假冒产品、添加一些隐藏制剂、过期产品等。

5、环境因素

如温度、光照、湿度等,也会引起药害。

因此,我们在使用杀菌剂时,一定要遵循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的原则,对症用药,科学使用杀菌剂,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,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

预防药害的关键在于科学、正确掌握农药的使用。使用农药前,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,特别是注意事项栏。

明确使用对象、防治、使用方法、用量、服用时间等,有不懂的一定要仔细询问卖家。

应结合药剂的特点、当地使用习惯和用量,明确药剂的安全系数,确定最大用量。

-->